澳門街市概覽
澳門面積不大,只約33平方公里,街市卻不少,一共有9個,分別為紅街市、雀仔園街市、營地街市、下環街市、台山街市、祐漢街市、氹仔街市、路環街市、沙梨頭街市,即平均約3.6平方公里就有一個街市。從數字可知,街市這個空間在澳門多麼有份量及重要。
紅街市
澳門街市的建築相當有特色,多為中西混搭的現代建築,最佳例子當數近日開展整修工程的紅街市。此街市原名「提督街市」建於1936年,大樓為三層建築,外牆以紅磚砌成,因而俗稱「紅街市」。其立面為兩軸對稱佈局,中間為鐘樓,四個角落都有角樓,屬現代主義、裝飾藝術(Art Deco)的建築物,成目前唯一被列為澳門建築文物的街市建築。
雀仔園街市
另一個細紅街市三歲的是雀仔園街市,為單層方形現代主義建築,四角均有出入口,現為回字形佈局。街市正門寫有醒目的「1939」字樣,是重建年份,但這座街市的故事可追遡到清朝。據「澳門記憶」寫道,光緒年間這裡就是街市,「分為兩座,木質結構,均為紅色瓦頂,坤甸梁架,以數條大圓柱作支撐,地面鋪長形石板....1894年5月26日,澳門政府首次將雀仔園街市公局之賣菜亭暗票出投.....該街市日間為集市,入夜後,街市休息,江湖賣藝人就來此開檔。」
街市重整
廣義説屬成功更新的産物,例如有由昔日水上街市遷址的沙梨頭街市、營地街市、下環街市、祐漢街市等,都由純賣菜肉魚的街市變身現代化綜合性建築場所。在集約用地下,除原來乾貨、濕貨,還有熟食、成衣等攤檔,政府活動中心等,如此設計有些部份很成功,如祐漢街市熟食檔已成街坊飯堂。
無獨有偶,澳門街市更新再臨,最老的紅街市、雀仔園街市都要重整。不同的是,前者是文物、後者為「集體回憶」,兩者皆拆不得,只能內部改良。顯然地,此已非單單一個街市改良,而是整個社區的生活質素改善,街市更新可以有無窮的想像空間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