痳瘋設施變身記:瘋堂區有話兒


發佈時間:2022/10/20
  • 分享至:

640.jpeg



自古以來,各種傳染病一直存在,澳門過去用作隔離、醫治等的設施、場地依然健在。這些設施,歴經百年時代洗禮,現搖身變成文化設施甚至景點,並在持續演進,與城市一起蛻變…….

 

古老的傳染病之一痲瘋病,早在公元前2400年的古埃及已有記載。古代中國南方有不少痳瘋病人,十六世紀中起,澳門對痲瘋病的治療有新發展,治療場所陸續出現。1569年,賈尼路主教創辦了仁慈堂,開設白馬行醫院(葡文稱拉菲爾醫院),由仁慈堂管理,現時的外貌乃1939年改建而成,並成為今天的葡萄牙駐港澳總領事館。

 

那時候,隨著患者增多及隔離治療的需要,仁慈堂及後在當時「澳門城」外的望德堂坊,興建另一間痲瘋病醫院、教堂,並以痲瘋病保護者聖人拉匝祿的名字命名。這座教堂當時俗稱拉匝祿堂或「發瘋寺」,由1576年起是澳門的主教座堂,後來變成今天的望德堂。該堂現時的模樣是1886年重建時所形成,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,早已為建築文物。當時澳葡政府決定整治該區,拆卸了舊有木屋,重新興建兩層的平房,並制定街道寬度和建築物高度標準。

 

時代變遷,滄海桑田,現在的「瘋堂區」已沒什麼痲瘋病的痕跡,鋪上葡式石仔路、改裝歐式街燈,塑造歐陸式小社區,發展成爲今天的樣貌。無論是現實的目標定位,還是網上的文青、遊客世界,都已將「瘋堂區」説成澳門藝文、文創區。事實上,瘋堂十號創意園、文化遺產委員會、澳門演藝學院音樂學校、生產力中心的時尚廊等都在此區,周邊亦有不少文創相關的店舖。電影、文學、攝影、書畫、文創講座、展覧、活動及時裝秀等,幾乎每個星期都在此上演。

 

「瘋堂區」內保留下來不少舊建築,歷史、文藝氣息尚存,儘管已非幾百年前模樣,仍獨樹一格,在澳門人心中的地位相當。未來,這裡變數不少,還看塔石廣場、新中央圖書館的規劃。





回最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