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更新模式的出現,醫治「城市病」


發佈時間:2022/02/17
  • 分享至:

640.jpeg



城市病

 

内地近數十年來的城市化建設,主要是舊樓清拆,然後以大量增加單位的高樓大廈取代。經內地政府把脈後,發現這種發展模式容易患上「城市病」,「症狀」包括人口膨脹、交通擠塞、住屋困難、環境污染、資源緊張等,要想辦法走出這個惡性循環。

 

近十多年,内地經歷了快速的城市化建設,並採用大規模的「徵收-清拆-興建」,大規模增加住宅單位模式。此舉雖提升了市政公共設施的水平,大大改善了城市人的居住環境,亦可加強歷史文化的保護力度,但上述「城市病」也漸漸浮現。爲了對症下藥,内地近年提倡「提升城市質素」為目標,以存量優化(即不增加居住人口密度)成為主軸,結束大拆大建時代,正式邁進「城市更新」的新模式。

 

「城市更新」去年首次在中央政府的工作報告中亮相,2021年11月,更定出21個城市(區),作為全國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,為期2年的重點工作包括:

 

1.     探索城市更新統籌謀劃機制;

 

2.     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;

 

3.     探索、建立城市更新配套制度政策。

 

新模式的核心變革是,城市改造將由過去的「房地產開發」轉爲「民生工程」,由主打盈利轉爲公益,由建設發展轉爲功能提升。改造過程中,加強各類金融機構信貸的支持,完善社會資本參與機制,健全公眾參與機制。由政府和居民攜手合力,改善生活環境,一起推進城市更新。


這21個試點城市(區)包括:北京市、唐山市、呼和浩特市、瀋陽市、南京市、蘇州市、寧波市、滁州市、銅陵市、廈門市、南昌市、景德鎮市、煙台市、濰坊市、黃石市、長沙市、重慶市渝中區、重慶市九龍坡區、成都市、西安市和銀川市。

 

澳門的「祐漢七棟樓群」也跟上這個更新模式,在不增加居住人口密度的前題下,以樓換樓方式更新,同時增加商業面積、停車場、綠化、公園及社區設施等,並將保持原有街道肌理,重新梳理街道和車行人行流線,盡可能為大眾提供更寬敞的生活休閒環境、人行空間。在預防「城市病」出現的前提下,為居民打造一個安全、舒適的生活環境。

 

 



回最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