倫敦,「為下一代留下資產」的奧運都更企劃


發佈時間:2021/10/21
  • 分享至:

640.jpeg



2005年,多個國際城市為2012年夏季奧運主辦權絞盡腦汁,爭得頭崩額裂。最終倫敦以「為下一代留下資產」的都更計劃,跑贏大市。到底這場奧運與下一代,有著什麼微妙關係?走趟英倫,見證奧運場館變身五星級的家……

 

東倫敦史特拉福區 (Stratford) 原是一個破舊的工業區,經歷了200多年的工業發展摧殘,亦是一個社會犯罪集中地。藉著英國舉辦奧運的契機,史特拉福區被倫敦市政府選中,命運從此改寫。由一個「城市毒瘤」,成為一隻黑暗中的螢火蟲,那麼耀眼,歸功的是一場浩浩蕩蕩的都市更新企劃。

 

倫敦之所以能突圍而出,成功取得奧運主辦權,全賴一個「為下一代留下資產」(London 2012 Olympic Legacy) 的奧運主題。奧運場館設計上,幾乎所有國家均以打造一場風光國際賽為出發點,離不開華麗奪目的場館設計。倫敦奧運建設局則決心走出主流,大聲高呼:奧運場館不只是搞奧運!創新採用了令人讚嘆的「擁抱臨時性」(Embrace the Temporary) 策略,以延續性為設計出發點,著重的是場館賽後再利用的功能。

 

例如:主場館「倫敦碗」設有8萬個座位,供觀眾使用。其中25,000個低層座位規劃為永久使用,用作運動員訓練場地,又可用作舉辦文娛康樂活動;其餘座位設計,可於奧運後移除,空間會興建咖啡室、餐廳、市集等。

 

部份運動場館,改作運動中心,供區內學校及居民使用,齊運動健體魄;不打算改造的,亦早有準備,如籃球館,規劃時已運用可拆除重組的設計,奧運一結束,能屈能伸的它,已搬遷至另一城市組裝再利用。 

 

此外,容納32,000名運動健將的選手村,搖身一變成為3,600個住宅單位,再配合周邊多功能的改造設施,為不少家庭打造出一個五星級的家。整個設計策略,國際間掌聲四起,這場倫敦奧運,成功以行動實現環保建築的主流價值。

 

這個不只著眼於17天的賽事的都更概念,讓東倫敦東山再起!前前後後,花耗數之不盡的心血及時間,大清洗100萬立方米嚴重污染的土壤、拆除超過220棟建築、進行河岸更新、水道路建設、種植數十萬棵植物、延伸河岸花園、打造鳥舍供雀仔棲息,行動被形容是一場最大規模的壞清洗。 

 

本來被喻為遺臭百年的史特拉福(Stinky Stratford),鹹魚翻身,已是一個生氣勃勃,生態宜居的大都會。奧運後的改變,只是一個開始,是啟動都市更生的一個引擎,倫敦政府以奧運園區為核心,逐步分階段展開一個為期30年的區域再生企劃,幅射帶動周邊區域升級轉型,傳承世代的,是宜居樂活的景致。  

 




回最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