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化的澳門,大型木屋社群早不復再,但木屋、石屋、棚屋等卻從未消失,外型千其百趣,令人好奇背後的生活故事……
上世紀的澳門,有大量木屋區存在,凝聚尋常百姓家。「木屋」只是個俗稱,並非純由木材建成,也不是年輕一代嚮往的北歐浪漫小木屋。澳門的木屋一般由鋅鐵皮、木料混蓋搭建而成,外型樸實。有些木屋應為石屎屋,經左修右補,各種各樣的材料都有,非常百搭,不知叫木屋、棚屋,還是寮屋好呢?
所謂的「木屋區」就是由以上房屋組成的社區,一般屋靠屋彼此相連、支撑,相當密集,街巷狹窄曲折。夏天陽光曬在鐵皮之上,屋內熾熱像蒸籠。冬天寒風總從洞隙鑽進來,像置身雪櫃裏。
在今天都市化的澳門,大型「木屋區」已不存在,木屋、石屋、棚屋等卻從未消失過。據澳門年鑑統計,2020年被清拆木屋有11間,同年底尚餘416間,其中186間在澳門半島,230間在離島,尚有15間屬水域公産臨時佔用准照的木屋,應在路環船人街一帶。
若以澳門高密度的標準來看,其中路環平民村環境寧靜,背山面路環,後山看到木瓜樹、香蕉、生菜,偶爾來走一趟,有幾分鄉間特色,可能住下來又是另一種體驗。
現時「木屋區」已很少都市人提及,在北區的青洲、台山、關閘,仍可看到當年整區拆遷時留下來的木屋痕跡,如位於台山中街,青洲坊公屋對面十字馬路上,就有幾間屹立幾十年的高層木屋健在,旁邊還供奉著「啟德星君爺爺」善信不絕,香火鼎盛。這個木屋群由不同年代的鐵皮混搭而建,頂牆鐵皮因不同程度生銹而呈現不同顏色,木屋又呈「下舖上居」狀況,地面層修車,樓上有居室、閣樓、露台,露台不時晾曬著鮮艷奪目的衣服。此情此景,在環抱的高樓大廈之中,頗有奇幻感覺。